成年人最大的自律,就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
发布时间:2023-01-05 14:23:56 人气:422 来源:本站
这样的场面,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上演,让我们苦恼不已却又习以为常。大多数人,都有喜欢纠正彼此的倾向,尤其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。但事实上,对我们来说,很多“纠正”都是完全不必要的。当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时,逻辑和事实变得不再重要,情绪最终占了上风。这导致了问题的扩大化,最终从观点层面,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击上。“我怎么会认识了你?”、“从来没见过你这种人”……我们花光了力气,不仅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,还带来了痛苦和敌对。因为注意力的有限,每个人所留意到的,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。有个实验,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快速交叉地看两组图片。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,一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。结果是84%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,74%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。这让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行为和认知模式,一方面像自动驾驶一样省时省力,一方面却也带来了认知上的局限: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,看不到缺陷和漏洞,进而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对的;却紧盯着别人的缺点和漏洞,将对方的可取之处选择性屏蔽掉,认为别人错了。因此,我们认为的不容置辩的事实,往往只是“局部的事实”。当我们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,你会发现他一直坚持的“愚蠢做法”,也是没有错的。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,却谁也说服不了谁。最后比的就是谁更有辩论技巧,谁的气势足、嗓门大、体力好。我们在家庭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,常常碰见控制欲很强的一方。我们可能会觉得,他们看起来咄咄逼人,主导了关系的支配。但事实上,这些关系中看起来强势、施压的一方,其实依赖于弱势、承压的一方。正是因为控制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,所以他们会施加给对方很多的期待,期待别人的改变,来让自己心情变好。
他们需要从对方的回应里,获得情绪的稳定和人格上的认可。他/她一边要求你,一边关怀备至地对你好,正是如此。在很多关系和场景里,人们都会通过去说服他人,来收获安全感和信任,维持住自己的情绪。这里要提及,一个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的概念——“稳固的自我”。它指一个人具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,并且不会因为外界的否认或者质疑而有所改变。就像同样是失恋被甩,有的人会久久地处于情绪的低谷,不断地否定自己“不够好”、“配不上”;而有稳固的自我的人,知道只是因为不合适,更容易走出失恋的阴霾。
当我们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时,我们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别人的勇气。别人将不再是维持情绪稳定的“工具”,我们也获得了“情绪独立”。价值观,是一个人赖以居住和生存的房子,让我们可以活得有尊严、有安全感。有个人突然冲过来,对你说:“你的房子要倒了,很危险,我帮你把它撞倒,不用谢我。”每个人的成长环境、人生经历、人际关系都不相同,影响了这个屋子的外观和内饰。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,就像是一只青蛙,想要邀请一条鱼到陆地上做客一样。即使陆地上的世界,比河里精彩百倍,也是这条鱼承受不起的。他要保护住内心的那个自我,只有这里,才能感觉到安全。一味想控制结果和关系的人,就像抓着一把沙子,抓得越紧,只会流走的越多。
“在和别人交谈时,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,尽管我们这样做出于好心。因为想要伤害别人很容易,但是,想去改善别人,即使没有阻挠,那也是很困难的。”
他人不想改变,你越用力,只会让别人越反感。只会让人感受到抵触和难堪,修建起更高的心墙,抵御你可能的侵犯。如果自己或是身边的人,有较强的控制欲,总是因为无法改变环境和他人,而带来坏情绪,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。可以利用斯蒂芬·科维的“担心圈和影响圈”理论,来为我们所用。这种理论提到,我们会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担心,但是很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,只会带来无谓的担心。这时,我们画出一个“担心圈”,把我们无法实际控制的事情(别人的情绪、早高峰堵车)丢进里面,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。我们再画出一个“影响圈”,把付出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(能力上的短板、起床时间),放在里面。践行后你会发现,你对他人和环境期待的越少,你的自由和快乐就越多。改变能改变的,接受不能改变的,生活真的会明朗很多很多。我们都可以在自己设定的世界观里活得很好,但人与人相处总会有分歧。
“成熟的一个标志,就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,逐渐明白,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。成长大概就是,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时,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。
文章来自有书 作者:铁木君,来源:铁木君(ID:tetemu),